熟溪桥

周末武义行,去看了眼著名的木桥(熟溪桥)。据她说,这座桥曾经倒塌过,现在看到的实际上是后来重新修建的。网上找了点资料,该桥确实有不平凡的历史。

    熟溪桥是“武义的象征”,是武义历代地方官员和造桥工匠的智慧结晶,是全国300多座“廊桥之祖”。南宋开禧三年(1207),县主簿石宗玉首创建造熟溪桥,迄今800岁。为纪念创建者,定名为“石公桥”。
      明隆庆二年(1568),地方三名流共举修桥大业,知县林一鹄捐俸相助,造石墩十座,架木为梁,上铺木板,易名为熟溪桥。明万历四年(1576)修缮时,桥长50丈、宽1.7丈,建桥屋49楹,初成廊桥风貌。以后又多次遭受洪灾火患,及到清乾隆五十年(1786),县令韩席珍倡募修成十墩九孔,增桥屋为五十楹,卫以桥栏,中建文昌阁,雕梁飞檐,即为现在形式。桥长140米、宽4.8米,重檐双向伸臂式梁桥,也称廊桥。桥面设有桥凳,供行人驻足憩息,桥屋柱间设木凳对桥梁整体刚性具有一定作用。
      民国三十一年(1942),日寇入侵武义,在熟溪桥上铺铁轨,盗运萤石,桥梁遭到严重破坏。1946年武义成立修桥委员会,当年修缮熟溪桥,1947年10月31日竣工,恢复桥屋,但桥中无楼阁。
      四十年后的1986年11月,武义县又对熟溪桥进行落架大修,次年9月竣工。大桥木结构去腐换新;中兴楼阁,由书法家沙孟海书匾“岁丰阁”;根治白蚁,修補加宽桥基石坝;桥头南北各设石狮一对,全桥统加棕红色油漆。
      2000年6月23日洪灾,熟溪桥被洪水冲毁。县委、县政府倡举重建,全县干部群众、台胞、侨胞、部队官兵、邻县人民踴跃捐款,动人事例不胜枚举,自愿捐资者万人之众。桥面木构架按上世纪八十年代图样修复,不改变文物原状。桥墩改为内部钢架混凝土大放脚结构,条石包面,外形不改。共耗资420万元,其中社会个人捐款300万元,于2001年5月28日竣工。

每个小城都有自己的历史,看城,就是看历史。

桥下有人雅兴,溪中漂流。

About Right

Mr Right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旅行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