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ta
Category Archives: 情感
有感而发
晚上下楼扔垃圾,看到一对小夫妻,挽着胳膊往回走,看着不是新婚甜蜜那种,就是自然而然的携手回家。没有孩子老人鸡毛蒜皮那些烦扰的生活。。。 总感觉这个拥挤的小区,比之前自己住的小区密度高,感觉舒适度差点,但是大家好像都习惯了那种氛围。。。横七竖八的停车,时而不时会有扯嗓子吵两句的声音,但是门口就是一堆菜店,鸡鸭鱼肉蔬菜蛋齐全,生活成本真的比盒马、叮咚下单便宜更多吧。 生活成本,在不同的阶段,有不同的关注,到开始领退休金的时候,应该就会更量入为出的考虑在哪里生活最舒适了吧。 这样也更能理解,老妈为啥在家里还能找到外快的活,并且乐此不疲的努力投入吧。
Posted in 情感, 生活
Leave a comment
走着走着就淡了
不是左手牵右手,是懒得牵手了,毕竟最初的感觉肯定是没有了。 话也越来越少了,唯二的两句还是各说各的,各听各的。 家为何物?只是简单的三顿饭吗?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吧。
Posted in 情感
Leave a comment
内向的人:深思而非害羞
身为一个内向的人,我和很多人一样更喜欢沉浸在自己思想的内部世界,而非外在的社交世界。与此相反,我们性格的对立面——那些外向的人——更喜欢与人闲聊、参加各种社交生活,因为这些活动能够振奋他们的心情。显然,这些人已经对孤独厌烦了。 人们经常把内向和害羞混淆起来,然而内向的人并不意味着会在社交场合沉默不语或者感到不自在。内向的人并不是拒绝参加社交活动,反而是因为活动太多而不知所措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内向的人在派对进行一个小时后就准备离开了,而外向的人随着夜色越浓越有精力。外向的人习惯一边思考一边说;内向的人则倾向于更加慢节奏的互动,因为他们要为思考留下空间。所以,头脑风暴是不适合内向的人的,电子邮件才适合。 就像没有两个相同的人,文化也有不同的风格。 美国和芬兰研究沟通风格的学者报告说:“在一个重视言谈的文化中,保持沉默显然会成为问题。”一个人的知觉能力往往体现在他的语言行为上。一个内向的人在团体活动中可能看起来沉默,然后事实上他正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参与着:倾听讨论的话题、反复思考别人和自己的观点、等待一个合适的开口机会。 内向的人并不像他们看上去那样温文尔雅。如果别人的言行侵犯或者诋毁了自己精神上的舒适区,他们也会怒火中烧,甚至猛烈抨击。当你与内向的同伴相处时,有一些情绪按钮是不能触碰的。 一个内向的人经常会听到“你为什么不喜欢派对?难道你不喜欢这些人吗?”等评论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对别人的喜欢只不过更细致一些,我们只喜欢他们的某些方面。 不要要求一个内向的人立刻给你回复,外向的人总认为我们知道答案,只是不告诉他们。他们不明白我们需要时间来构想一个问题,并且在想法成熟以前,我们通常不会发表意见。 如果某个内向的人准备开口了,记住不要打断他,而要仔细倾听。对内向的人来说,被忽视真的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。内向的人不太可能重复自己说过的话,因为他们担心也会重复同样的错误,所以不愿承担这种风险。 最后,内向者的生活和领导教练贝丝•比洛向我们阐明了最重要的一点,“我们讨厌人们告诉我们如何变得更外向,就好像那是我们渴望的状态一样。”许多内向的人都很喜欢他们目前的状态。如果你不喜欢,那是你的问题。 劳瑞•海尔格(Laurie Helgoe)
Posted in 情感
Comments Off on 内向的人:深思而非害羞
我还是适合倾吐型的
其实回过头想,只是绿豆大的一点事情,坏就坏在自己不断的琢磨,不断地放大,来折磨自己,然后就没谱了。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活法,你羡慕可以追随或者旁观,也可以不置可否的笑笑而过,毕竟每个人的鞋真正适合与否,只有自己知道。 十年前的旧地重游,感觉已经全然不同,不过那种闽南气息还是让人喜欢不起来,但作为游客还是可以给好评的。 亲密关系这本书,真是一本很好的辅导书,帮助自己剖析自己,但最终是否能走出来,还是要靠自己。 今年的旅行真的是小而美的,国清寺是带着情绪去的,苏州和厦门都是故地重游,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,嵊泗虽然内容不多,但看到菡菡那酸爽的感觉,也就值了,代价是回来掉了两个礼拜的皮,还有一次亲子游,让我更充满信心的和菡菡一起走好后面的路。 我以为我不喜欢闷骚男,但发现还真有点脱不开,那就继续努力经营吧。 遇见更好的自己:)
Posted in 情感
Comments Off on 我还是适合倾吐型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