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司食堂不再提供一次性饭盒,要员工自带饭盒,这让我不爽。
以前吃饭不但不要带饭盒,而且不用自己掏钱。刚来这家单位时发现吃饭竟然要自己掏钱,真是不愉快了一阵子。来到萧山后,当然还是得自掏腰包,但是也差不多接受了。没想到一年后,还得寸进尺地要求自己带饭盒!
老子打娘胎出来后就没带着饭盒进过食堂,奔三十了却要过起家家来。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呆下去了。于是她带着去买了纸饭盒。
今天吃了一次,饭盒很结实,但是筷子弄得很油腻。有不沾锅,不知道有没有不沾筷?
公司食堂不再提供一次性饭盒,要员工自带饭盒,这让我不爽。
以前吃饭不但不要带饭盒,而且不用自己掏钱。刚来这家单位时发现吃饭竟然要自己掏钱,真是不愉快了一阵子。来到萧山后,当然还是得自掏腰包,但是也差不多接受了。没想到一年后,还得寸进尺地要求自己带饭盒!
老子打娘胎出来后就没带着饭盒进过食堂,奔三十了却要过起家家来。第一反应就是不想呆下去了。于是她带着去买了纸饭盒。
今天吃了一次,饭盒很结实,但是筷子弄得很油腻。有不沾锅,不知道有没有不沾筷?
女人遇到了点事情,事情不大,但却让我略略感受到了些人与人之间的区别,联想开去,也想到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区别,浙江人和外省人的区别。
我的圈子和她的圈子里的人有点不同,说的话,做的事,以及替人说的话,和替人说的事,也有所不同。
我们在听他人诉说一件事情时,首先需要基于描述来分析事实,而不要混淆事实本身和主观臆断的界线。可以猜测,但是仅仅是建议和参考,而不是在猜测的基础上做出延伸和过于自信的判断。如果一开始就下定论,无非是表达一种显著的规避意图,而这种误导性语言,会将事情本身引向泼妇骂街的档次。所以这种存在利益关系,或者存在任何其他关系的人之间的争执只有两个结论:1,幼稚;2,党争。
看了她同学录上两位男同学的留言,一个有意引导视线,一个直接将臆断作为前提来引申,感觉上真的很差劲。虽然言语是片面的,但是那种中学生般的语言,对于过三十的人而言,太欠水准。
没在天津生活过,不敢妄断。但是对于她身边少数的几个人,已经可以一票否决了。
无名地,烦躁。
什么都不想做,只想闭上眼睛。
曾经,也经历过这种情绪的波动,总是专注于一事,于是渐渐消散。
只想着回家,回家。然后睡觉,沉睡。
《反恐24小时》第三季的最后半个小时,似乎光盘有问题,一直读不出来,真是难受。于是就找了接下来几季的DVD盘,全部做成ISO镜像。全盘读过,该不会再出现问题了吧。大硬盘的好处,在此刻终于显露出来了 🙂
除了《越狱》,这是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一部美剧,也是比较喜欢的一部电视剧。已经很少有值得一看的电视了。过年前,和她看电影时在地摊上买的,过年也带回家去看,一直看到现在还没完。从小看书就喜欢看长篇,少于100万字的书通常慎重选择。喜欢那种投入的感觉,仿佛便是自己的经历,这种体验是最好的享受。所以不希望过早的看到结局,每次读完一本书,总是有些许失落,而且常常一两个礼拜无法恢复到正常生活中来。看电视也是如此。
生活也是如此。
一旦开始,就不希望结束,要一直持续下去,一直在这鲜活的体验中。最近一次去道观,跪在蒲团上听小道姑念开光经的时候,就希望她能一直念下去。那种虽然依旧俗,但是脱离尘世的经,便是我的魂,飘荡游离,终生不知所致,却永远萦绕不散,这就是我之所以为我的倚仗。
只是那时,我已不是我,她却还是她。
每个人的每段感情,都有若干个纪念日,这些纪念日,有些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,有的可能过了几年就忘记了。因为生活在变,环境在变,当时觉得好重要的事情,换了一个环境,渐渐就淡忘了,突然记起,会觉得是那么无足轻重。
轻重,只有自己心里知道,也只需要自己知道就可以了,不是么?
另一个人的过去,真的非要知道不可么,我总觉得未必,如果对现在、对未来没有影响,我宁可选择不知道。因为不知道就不会去琢磨,知道了就会去思考,而思考的结果或好或坏,全凭着自己的感觉,感觉有时候是那么不可靠,可是还会去相信那种感觉,或许就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吧,还需要沉淀。
该睡了。这几天眼睛通红,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缺觉么,原来的作息时间似乎也是差不多的呢。